在建筑施工领域,扬尘污染管控是文明施工的核心要求,更是打赢“蓝天保卫战”的关键环节。住建部与生态环境部多次明确,施工现场需严格落实“六个100%”防尘措施。本文结合现行规范与实操经验,深度解析各措施的技术标准与执行要点,为工程管理者、施工单位提供可落地的指导方案。
一、施工工地周边100%围挡:从材质到高度的立体化管控
技术标准:
1. 围挡材质:必须采用定型化金属板材(如彩钢板、铝合金板),禁止使用竹笆、彩条布等简易材料,确保结构稳固、抗风能力达标(通常需通过抗风压测试)。
2. 高度要求:城市主要路段及市区主干道路段,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.5米;一般路段可设置不低于1.8米的封闭围挡。
3. 细节规范:
– 主干道围挡需按城市规划导则统一设计,融入公益广告、企业标识等元素,兼顾美观与宣传功能;
– 底部需设置30厘米以上防溢座(混凝土或金属材质),防止泥水外溢污染路面;
– 围挡顶部须安装喷淋系统,喷头间距不超过4米,定时开启(建议结合PM2.5监测联动),确保围挡周边2米范围内保持湿润。
执行要点:开工前需将围挡方案纳入安全文明施工专项规划,报监理及建设单位审批,重点检查拼接处密封性与基础稳定性,避免“破口”漏尘。
二、物料堆放100%覆盖:防尘布选择与分类管理细则
覆盖要求:
1. 原材料管理:砂、石、水泥、粉煤灰等易扬尘物料必须集中堆放于封闭库房或指定区域,覆盖厚度≥150克/平方米的可降解环保聚酯防尘布(需具备阻燃认证,防火等级B1级以上)。
2. 土方处理:裸露场地与堆放土方可采取三种方式防尘:
– 临时覆盖:使用高密度防尘网(目数≥800目)或环保布,边缘用沙袋、U型地钉固定,防止大风掀翻;
– 固化处理:长期裸露区域可浇筑混凝土垫层,或铺设碎石、钢板形成硬化面层;
– 绿化降尘:对项目红线内长期闲置土地,优先实施播撒草种、种植灌木等绿化措施,植被覆盖率需达90%以上。
管理重点:建立物料台账,明确覆盖责任人,每日巡查覆盖完整性,尤其注意暴雨、大风后及时修复破损覆盖层,杜绝“表面覆盖、底部漏尘”现象。
三、出入车辆100%冲洗:设备选型与操作流程标准化
设备配置:
1. 自动冲洗设备:出入口须设置滚轮式全自动冲洗机(含感应系统),冲洗平台长度≥8米,宽度≥6米,深度≥0.5米,配备高压水枪(压力≥8MPa)。
2. 辅助设施:配套建设三级沉淀池(容积按日最大出土量计算,单级沉淀时间≥30分钟),污水经沉淀过滤后循环使用,禁止直排市政管网。
操作规范:
1. 专人负责:设置专职冲洗员,穿反光背心持操作证上岗,建立《车辆冲洗台账》,记录车牌号、冲洗时间、司机签字等信息;
2. 冲洗标准:重点冲洗车轮、底盘、槽帮,确保无泥块附着,轮胎纹路清晰可见,必要时使用铁钩清除缝隙积泥,严禁带泥车辆驶出工地。
注意事项:冬季需采取防冻措施(如加装保温层、使用防冻液),避免设备结冰失效;自动设备故障时,须启用移动式高压水枪人工冲洗,确保“每车必洗”。
四、施工现场路面100%硬化:不同场景的硬化方案对比
硬化范围:
1. 主要道路:施工区与生活区连接道路、材料运输通道必须采用混凝土硬化(强度C30以上),宽度≥6米,设置不小于3%的排水坡度,每隔50米设雨水篦子接入排水系统。
2. 特殊区域:
– 材料加工区(钢筋加工场、模板堆场)需浇筑混凝土垫层,或铺设厚度≥20毫米的钢板(表面防滑处理);
– 临时道路无法硬化时,须铺装级配碎石(粒径20-40毫米)或砖渣垫层,厚度≥30厘米,每日洒水4次以上保持湿润(建议配备洒水车定时作业)。
保洁要求:按每5000平方米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,每日早中晚三次清扫路面,重点清理车轮带泥、散落砂石,避免“二次扬尘”。
五、施工工地100%湿法作业:全工序降尘设备配置指南
作业场景与措施:
1. 常规施工:
– 土方开挖、回填时,同步开启雾炮机(射程≥50米)与围挡喷淋,确保作业面上方形成雾化降尘层;
– 混凝土切割、钻孔等易起尘工序,必须配备带吸尘装置的干式切割机,或采用水钻湿法作业,用水量≥5升/分钟。
2. 拆除工程:
– 建筑物拆除前,先对墙体、楼板洒水湿润,拆除过程中使用大型雾炮车(流量≥100升/分钟)持续高压喷淋,确保每拆除1立方米建筑垃圾,耗水量≥0.5吨;
– 塔吊作业时,在起重臂端部加装喷淋环(孔径≤0.5毫米),随吊装动作同步喷雾,覆盖半径≥15米。
设备管理:建立《降尘设备运行台账》,记录雾炮机、喷淋系统的开启时间、设备参数,每周检查水泵压力、喷嘴堵塞情况,保证降尘效率≥80%。
六、渣土车辆100%密闭运输:从车辆选型到路线管控
车辆要求:
1. 密闭装置:必须使用符合《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志》(CJ/T 532)的新型智能渣土车,配备电动折叠式顶盖或整体式密封箱,闭合后缝隙≤5毫米,防止渣土抛洒。
2. 资质审核:运输单位需具备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,车辆需安装GPS定位系统与载重监测装置,禁止使用无牌证“黑渣土车”。
运输规范:
1. 装载标准:渣土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挡板30厘米,出场前用防尘布二次覆盖,车身冲洗干净(重点清理车轮、挡泥板);
2. 路线管控:提前向城管部门报备运输路线,避开居民区、学校等敏感区域,严格按指定时段(通常为22:00-6:00)运输,禁止中途随意倾倒。
监管手段:施工现场出口安装车牌识别系统,与城管平台联网,实时监控车辆密闭状态与出场清洁度,违规车辆纳入黑名单并处罚。
结语:从“被动管控”到“主动治理”
施工现场“六个100%”防尘措施,不仅是合规要求,更是企业管控能力的直接体现。建议施工单位建立“三查”机制:开工前查方案审批,施工中查措施落地,离场前查验收闭环,将扬尘管控纳入项目成本预算与绩效考核。随着环保标准日益严格,唯有通过标准化、精细化管理,才能实现施工效率与环境责任的双赢,为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感谢您的来访,收藏本站可更快地获取精彩文章!

1本网站名称:乐建土木 本站永久域名:letm.top
2本站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和用户投稿,仅供学习与研究使用,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彻底删除所有相关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。
3用户评论和发布内容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4本站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。
5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,如发现链接失效,请联系我们替换更新。
6本站中广告与用户付费(赞助)等均用以网站日常开销,为非盈利性质的站点,不参与商业行为,纯属个人兴趣爱好。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