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应用
  • 标准
  • 资料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,桩基是支撑上部结构的关键构件。根据承载机理不同,桩基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大类。这两种桩型在受力原理、适用场景、施工工艺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,正确区分并合理选用,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。本文从技术角度深度解析两者核心区别,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一、承载机理:力的传递路径完全不同

1. 摩擦桩的受力本质——“表面摩擦力主导”

摩擦桩的承载力主要依靠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(侧摩阻力)。当上部荷载传递至桩顶时,荷载通过桩身侧面与土层的摩擦作用逐步传递扩散,桩端阻力仅占很小比例(通常<20%)。其作用原理类似“插入蛋糕的筷子”,依靠筷子表面与蛋糕的黏结力来承担荷载。

适用条件:当桩端未抵达坚硬岩层,且桩周土层具有一定黏聚力(如黏土、粉土、砂土)时,摩擦桩通过增加桩长扩大侧摩阻力接触面积,实现荷载有效传递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2. 端承桩的受力核心——“桩端硬支撑”

端承桩的承载力几乎全部由桩端阻力承担(占比>80%),桩侧摩阻力可忽略。荷载通过桩身直接传递至桩端持力层(如密实砂层、硬黏土或基岩),依靠持力层的抗压强度支撑上部结构。其工作原理类似“钉子钉入木板”,主要通过钉尖对木板的挤压作用承受荷载。

适用条件:当桩端能嵌入坚硬稳定的持力层(如中风化岩、微风化岩),且桩周土层力学性能较弱时,端承桩通过桩端直接“硬碰硬”实现高效承载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二、构造设计:桩长、桩径、桩端形式差异显著

1. 桩长设计

摩擦桩的桩长需足够长以扩大桩身与土层的接触面积,从而最大化侧摩阻力。其长度通常大于15米,在深厚软土层中甚至可达50米以上,设计核心是通过增加桩身表面积提升摩擦力。

端承桩的桩长则以抵达坚硬持力层为原则,无需过度追求长度,一般在5-20米范围内,重点在于精准定位持力层埋深,确保桩端有效接触承载层。

2. 桩径选择

摩擦桩直径多为400-800mm,偏向“细长型”设计,通过优化桩身细长比,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最大化侧摩阻力发挥效率。

端承桩直径通常为600-1200mm,需满足桩端抗压强度要求,较粗的桩径可减少桩端单位面积荷载,避免持力层因应力集中导致破坏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3. 桩端构造

摩擦桩桩底多为平底或锥底构造,无需特殊加固,因桩端阻力占比小,桩端形态对承载力影响有限。

端承桩桩端常设置扩大头(如桩靴、十字刃)或嵌岩凹槽,目的是增强桩端与持力层的咬合作用,尤其在嵌岩桩中,凹槽可有效防止桩端滑移,提升端承力稳定性。

4. 配筋特点

摩擦桩主筋配置较细,配筋设计侧重抗拔和水平力作用——因侧摩阻力分布均匀,桩身主要承受拉力和水平剪切力,较细的钢筋即可满足受力需求。

端承桩主筋粗且密集,需承受桩端集中荷载带来的压应力,尤其是嵌岩桩,桩身需通过高强度配筋将上部荷载高效传递至桩端,避免桩身因受压产生混凝土开裂。

5、关键差异点:摩擦桩靠“长度换承载力”,端承桩靠“刚度换承载力”。前者设计需重点计算侧摩阻力分布,后者需精确勘察持力层强度和埋深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三、施工工艺:成孔、入土、质量控制各有侧重

1. 成孔方式与设备

摩擦桩:常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(适用于软土地层)、振动沉管灌注桩(适用于松散土层),成孔深度依赖土层均匀性,对垂直度要求相对宽松。

端承桩:需采用冲击钻、旋挖钻(嵌岩桩)或锤击沉桩(硬土层),成孔时需穿透软弱层直至坚硬持力层,尤其嵌岩桩需控制岩面入岩深度(一般≥0.5米)。

2. 入土控制标准

摩擦桩: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,贯入度(每10击入土深度)为辅。因侧摩阻力随桩长增加而累积,达到设计长度即可认为承载力达标。

端承桩:以贯入度控制为主,桩长为辅。需通过打桩记录或岩芯取样,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设计深度,避免“悬桩”(桩端未触底)。

3. 地质适应性

摩擦桩在软土地基、回填土层中应用广泛,但需注意土层含水率变化对侧摩阻力的影响(如饱和砂土可能出现“液化”降低承载力);端承桩适合岩溶地区、山前冲积层等复杂地质,但需提前勘察持力层完整性,防止桩端落在破碎岩层或裂隙上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四、检测重点:承载力验证方法不同

1. 摩擦桩检测

静载试验:重点测试桩顶沉降量,观察侧摩阻力发挥过程,允许一定弹性变形(通常沉降量≤40mm)。

低应变检测:检测桩身完整性,防止缩颈、断桩等影响侧摩阻力传递的缺陷。

2. 端承桩检测

静载试验:严格控制桩端沉降,因持力层压缩性低,允许沉降量更小(通常≤10-20mm),需重点验证桩端阻力是否达标。

声波透射法/钻芯法:嵌岩桩必须检测桩端沉渣厚度(≤50mm)和入岩深度,避免沉渣削弱桩端承载力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五、工程应用:经济性与安全性平衡策略

摩擦桩优势:造价低(同等承载力下成本比端承桩低20%-30%)、施工速度快,适合多层建筑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。

端承桩优势:承载力稳定、变形小,是高层建筑、桥梁、重型设备基础的首选,尤其在地震区可减少桩基水平位移风险。

选用原则:根据地质勘察报告,优先采用“因地制宜”策略——软土层厚选摩擦桩,硬持力层浅选端承桩;当存在液化土层或深厚软弱层时,可采用“摩擦+端承”组合桩(如桩端进入中密砂层,兼顾侧摩与端阻)。

摩擦桩VS端承桩:一文看懂两种桩基的核心区别

结语:摩擦桩与端承桩的核心区别,本质是“土层摩擦承载”与“硬层端承承载”的机理差异。工程实践中,需从地质条件、荷载要求、施工可行性多维度综合判断,避免因桩型选错导致基础沉降超标或成本浪费。掌握两者技术特征,是保障桩基工程安全与经济的关键。

THE END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感谢您的来访,收藏本站可更快地获取精彩文章!

 
文章版权声明

1本网站名称:乐建土木 本站永久域名:letm.top

2本站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和用户投稿,仅供学习与研究使用,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彻底删除所有相关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。

3用户评论和发布内容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4本站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。

5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,如发现链接失效,请联系我们替换更新。

6本站中广告与用户付费(赞助)等均用以网站日常开销,为非盈利性质的站点,不参与商业行为,纯属个人兴趣爱好。

 
0

评论0

请先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

微信扫一扫关注
如已关注,请回复“登录”二字获取验证码